黄震云 | 《诗经》《楚辞》与 中国咏竹文学

黄震云 | 《诗经》《楚辞》与 中国咏竹文学

《诗经》《楚辞》和中国咏竹文学的产生与形成

一、《诗经》时代的咏竹文学

古老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是中国最早的咏竹文学,但不是竹的欣赏,而是反映孝子不愿父母为禽兽所食的自卫行为。《诗经•卫风•淇奥》才开始出现对竹进行艺术表现的文字:“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绿竹青青”,“绿竹如箦”。淇奥就是淇园深处,卫国有名的风景地 。诗歌以猗猗来说明竹的柔嫩茂盛,赞扬卫武公道德盛美;用青青写竹坚刚,夸耀卫武公道德方正;将如箦比竹的繁密 ,夸他道德的至善。乃借竹写意,进而发挥。《诗•卫风•竹竿》说:“翟翟竹竿,以钓于淇。岂不而思,远莫致之。”朱熹《诗集传》言卫女嫁于诸侯,思归宁而不可得,故作此诗。言思以竹竿钓于淇水,而远不可至也。竹竿就是鱼竿,也是卫女自己,还是她的思绪和愿望。竹竿成了多元的意象。因此有的作品干脆就不言竹竿,光言钓了。《诗•召南•何彼秾矣》就只言钓,而且钓的是“齐侯之子,平王之孙。”钓成了政治欲望的暗示。《战国策•魏策》记有龙阳君比鱼自怜,用钓鱼比君臣关系的对话。传说姜子牙亦曾垂钓魏滨,以待文王。钓鱼就有了表达爱情、思念和政治地位要求等多重含义,成了固定的诗语。

《诗经》中咏竹或与竹有关的作品共有36首,主要是写竹制品。有以下几种类型。1、乐器。《邶风•简兮》说:“左手执龠,右手秉翟。”《王风•君子阳阳》说:“左执簧,右招我由房。”《秦风•东邻》说:“既见君子,并坐鼓簧。”《小雅•鹿鸣》说:“我有佳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小雅•巧言》说:“巧言如簧。”又《商颂•那》说:“ 嘒嘒管声。”《小雅•鼓钟》说:“笙磬同音,以雅以南。以龠不僭。”《大雅•有瞽》说:“箫管备举。”诗句提到了箫管笙龠簧5种竹制乐器,而簧一般作为乐器总称,所以实际上只有4种。秦人李斯在《谏逐客书》中笑话秦国“击瓮叩缶,弹筝搏髀”真乃秦声。说明筝是秦乐器 ,但《诗经》时代或许秦国还没有出现乐器筝也未可知。从大小雅和颂诗中多有这些竹乐器看,中原地区像淇园那样种竹让人观赏的情况应不多见,竹制品也未必精致,所以,竹乐器也就不多。好多地方概称簧,大约是未能认定的含混的说法。2、竹书,以竹简为书。除了《邶风•简书》涉及到简外,《小雅•出车》也有“岂不怀归,畏此简书”之说。简书就是朝廷诫命。秦始皇勤政,《史记》也是用每天看多少 斤简来量衡的,可见简书在当时已普遍使用。3、用具。《召南•采蘋》说:“于以盛之,维筐及筥 。”《小雅•采菽》说:“筐之筥之。”《邶风•新台》说:“燕婉之求,遽除不鲜。”《小雅•浦田》说:“乃求万斯箱。”《小雅•小弁 》说:“无发我笱。”《齐风•载驱》说:“载驱薄薄,覃弗朱郭。”《小雅 •无羊》说:“何蓑何笠。”《小雅•大东》说:“有蒙簋飧。”,《大雅•韩弈》说:“覃荑错衡。”写了筐、 笠 等竹制品。大部分用本意,但个别的如 “笱” 比作没有节操的女人,则约成为诗语。4用品。《豳风•伐柯》说:“我觏之子,笾豆有践。”《大雅•既醉》说:“笾豆静嘉。”《商颂》说:“笾豆大房。”《小雅•宾之初筵》:“左右秩秩,笾豆有楚 。”这里的笾、筵皆非生活用品,而是礼器。又《鄘风•君子偕老》说:“副笄六珈。”笄即为头发上用的装饰品。5、祭祀。《氓 》说:“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筮就是用竹棍占卜 。6、劳作。《小雅•斯干》说:“筑室百堵。”《大雅•文王有声》说:“筑城伊淢 。”《大雅•生民》说:“或颠或蹂。”这里的颠与筑皆用本意。7、引申。即本来与竹有关,但后来抽象出一个与竹无关的意象。《唐风•椒聊》:“彼其之子,硕大且笃。”《大雅•瞻昂 》说:“天笃降丧。”又《商颂•那一》说:“奏鼓简简。”《小雅•楚茨》说:“礼仪卒度,笑语卒获 。”笃就是厚,与本义已不同,笑则成为一种神态,简成了声响,与本义皆相去甚远,单独成为一个新的义项。又《小雅•节南山》说:“节彼南山。”这里的节也不是竹节,而是由竹节引申出高峻的含义了《小雅•大东》说:“维南有箕。”箕为星斗名称。

从《诗经》的近40首诗句看,咏竹文学已占有相当的比例,成为重要组成部分。但完全咏竹的很少,未成为主流,更不能与咏花朵、香草等相比,说明在黄河流域《诗经》时代以前未成气候。几百年以后,在南方出现了《楚辞》。其中完全咏竹的文学也没有出现,但咏竹器的诗句不少,达12篇之多,几乎占了一半,且重点也不同。

二、《楚辞》和南方的咏竹文学

《楚辞》惟一描写竹的诗只有《山鬼》中一句:“余处幽簧里独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幽也就是《淇奥》中奥的意思,看来在《诗经》《楚辞》时代皆把竹看成是幽僻地的产物,也就难怪古人常把竹看成是清幽高远的风景了。《楚辞》中的咏竹仍以歌咏竹器为主,主要有以下几种。首先是占卜和占卜用具。《招魂》说:“魂魄离散,汝筮之。”《卜居》说:“詹尹乃端策拂龟曰:‘君何以教之……’”《离骚》曰:“索茅以兮,命灵氛为余占之。”从数量上看,《楚辞》用竹占卜的数量、频率和过程远过于《诗经》。其次是乐器。《东皇太一》说:“疏缓节兮安歌,陈竽瑟兮浩唱。”《东君》说:“箫钟兮瑶 ,鸣龠兮吹竽。”节以引申为节拍之意。竽、箫、篪是乐器。除了箫以外,皆为楚地独有。从此似可以提出如下的看法,南北诗乐文化有相同处,也有不同处,不存在天壤之别。在《楚辞》中引申的竹有关的词汇比较多。如《湘夫人》说:“夕济兮西。”筮字旁加水,成了水边。《惜诵》说:“背膺以交通兮。”《抽思》:“独处此异域。”半加竹就成了一分为二的意思。《天问》说:“皆归”,“兄有噬犬。”筮加口,噬犬指猛犬。指谨敬之意。又《悲回风》说:“黄棘之枉策。”策是鞭子,已不是龟策之意。《楚辞》中还有用竹制成博戏的文字。《招魂》说:“菎蔽象棋,有六博些。”《楚辞》用本义的字只有两处。《招魂》说:“琼才篱些。”又“凤凰在奴兮。”篱指篱笆,奴指竹笼。从这些文字的表达看,《诗经》和《楚辞》皆以竹的应用表现为主,但《诗经》比较坐实,用本义为主。而《楚辞》则显示出变化引申的特点。

三、《诗经》《楚辞》咏竹文学比较

由上述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①是这些诗歌中以咏竹器为主,纯咏竹文学很少,这是《楚辞》以前共有的文化现象。②是《诗经》以再现生活为主,而《楚辞》主要是表现生活。南方文化具有潇洒变化的特点,而北方文化比较重实。③无论是《诗经》还是《楚辞》,都因为有竹和竹制品而得到丰富和变化。竹是我国早期文学构成的重要材料。④从乐器用具等方面看,南方的竹文学比北方的竹文化要繁荣,但二者也有一些共同的地方,显示出在中华文化背景下有同有异的丰富形态。

中国咏竹文学的成熟和繁荣

一、咏竹文学和神话

范晔《后汉书》卷十六《南蛮西南夷传》说:

夜郎者,初有女子浣于遁水。有三节大竹流入足间。闻其中有号声,破竹视之,得一男儿,归而养之。及长,有才武,自立为夜郎侯,以竹为姓 。武帝元鼎六年,平南夷为 柯郡。夜郎侯迎降,天子赐其王印绶后,遂杀之。夷獠咸以为竹王非血气所生,甚重之,求为立后。

又《华阳国志》说:

遁水通榆林,有三郎祠,皆有灵响。竹王所捐破竹与野,成竹林,今祠是也。王尝从人止大石上,命作羹。从者白无水,王以剑击石,出水, 今竹王水是也。

传言夜郎与罗浮山盛产竹材,所以关于二地竹的神话也就适时而生。从故事看是夜郎人的政治神话,圣人无父自古而然,南北亦然。所不同的是北方履大人迹、吞卵、野合,欲盖弥彰,而南方演化为三节竹,就显得与风物有关了。这就叫地方特色,而地方特色又依赖于地方风物。这里的竹就是男根,流入女子足间就是性交,由竹生儿则又是父系社会的典型特征。《楚辞•天问》中有“腹鲧生禹”之说也大致是这个意思。不过,他们更强调男性在生孩子过程中的作用,这是南北文化中的共同趋向。《华阳国志》竹王水故事也是讲性,水就是代表性,而竹王之剑又成了竹王的象征。1988年,陕西宝鸡西郊福临堡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石祖,就是由三节组成,与夜郎三节大竹的含义完全一致。由此看来,竹在西南地区是男根的象征,乃生命之源,是生殖崇拜的文化符号。咏竹文学中出现最多的神话故事是湘竹。传说舜的二妃南下寻夫不得,泪洒湘江,染竹成斑。湘神二女传说最早出于秦博士《史记》之口。染竹成斑也是性交,但后来成为相思或者相思无结果的代称。

二、咏竹文学的成熟

两汉时期,或者说一直到晋,还没有专门的咏竹文学作品,只有一些零星的有关文字。汉东方朔《七谏》说:“ 便娟之修竹兮 ,寄生乎江潭;上葳蕤而防露兮,下泠泠而来风。”《梁王兔园赋》说:“修竹檀栾夹池水。”又张衡《东京赋》说:“修竹冬青。”《南都赋》说:“青卵夏笋。”李尤《七疑》说:“橙醢笋俎。”这些词句主要是赞美竹的修长、色彩,也讲到了笋的食用,不过,这还是属于外在的表现,没有涉及到竹的文化品质。

传言周穆王写有《黄竹三章》,应是最早的咏竹作品,但文本已不传。最早的咏竹全篇之作要数晋代郭璞的《桃枝竹赞》:

番冢美竹,阙号桃枝。丛薄幽蔼,从容郁猗。覃以安寝,杖以扶危。

《尚书•禹贡》说:“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楚辞•思美人》也说:“指冢之西隈兮,与熏黄以为期。” 指南方地区,也有桃枝竹的产地。赞词先叙述了竹的名称之美,然后叙其处幽茂盛,最后说其作用。只是篇幅较短,未能深入。较早的还有江卣的《竹赋》,王羲之的《邛竹枝帖》等。

最早把竹与松放在一起赞美的是戴逵。他的《松竹赞》说:“猗与松林,独蔚山皋。肃肃修竿,森森长条。”赞美松竹绿蔚群山,无论暑冬的品性。最早的咏竹的诗是齐谢眺的《秋竹曲》、沈约的《檐前竹》、和吴均的《咏竹》。《咏竹曲》说:“㛹娟绮窗北,接根未参差。从风既袅袅,映日颇离离。欲求枣下吹,别有江南枝。但能凌白雪,贞心荫曲池。”诗歌写了静态下竹的娟娟形态,也写竹在日光下的动态感受,特别是赞美了竹傲雪挺立的品格和贞心。谢眺在政治上一直失意,大约以竹来叙说自己的心境和品格吧!老庄告退,山水方滋,咏竹文学亦应缘而生。自此走上文学史舞台,成为作家创作表现的重要题材之一。

三、咏竹文学的兴盛与文学革命

咏竹文学数量最多,写得最为出色的是唐代,几乎每一个大诗人都写过咏竹的作品。还在初唐时期,陈子昂有感于齐梁文风的柔弱香艳文风盛行文坛,提倡汉魏风骨,寄兴传统,主张文学革命,写下了著名的《修竹》组诗和闻名于世的文学革命的檄文《与东方左史修竹篇序》。

《与东方左史修竹篇序》:

东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曾暇时观齐梁间诗,彩里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末叹思古人,常恐逦逶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音郎练,有金石声。遂用洗心饰势,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此,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解君云:张茂先、何敬祖、东方生与其比肩,仆亦以为知言也,故感叹雅制,作修竹诗一首,当有知音,以传示之。

陈子昂在这篇序言中指出了五百年以来文坛的一些弊病,倡导风雅寄兴,汉魏风骨,赞美了《孤桐篇》的音情、骨气和金石声。

又因感叹雅致,便借竹发声,吟以《孤竹诗》:

龙种生南岳,孤翠郁亭亭。峰巅上崇崒 ,烟雨下微冥。夜闻鼯鼠叫,昼聒泉壑声。春风正淡荡,白露已清泛。哀响激金奏,密色滋玉英。岁寒霜雪苦,含采独青青。岂不厌凛冽。羞比春木荣。春木有荣歇,此节无凋零。始愿与金石,终古保坚贞。不意伶伦子,吹之学凤鸣。遂偶云和瑟,张乐奏天庭。妙曲方千变,箫韶亦九成。信蒙雕斫美,常愿事仙灵。驱驰翠虬驾,伊郁紫鸾笙。结交赢台女,吟弄升天行。携手登白日,远游戏赤城。低昂玄鹤舞,断续彩云生。永随众仙逝,三山游玉京。

一般认为,陈子昂的诗和序举起了文学史上革命的旗帜,也是唐代文学兴盛的起点和标志。那么,说文学革命从咏竹文学开始应当是不过分的。诗称竹为龙种,不畏霜雪,四季青青,具有金石般的坚贞品质,又用凤以竹为食的典故说明竹的高雅。但诗后半首此物唯当天上有就有点太过头了,而夜闻鼯鼠叫一类的诗句更是无聊得很,没什么意思。更不能和他的感遇诗相比。其功当在矫枉上。

咏竹文学的兴起与唐人的社会形态、审美情趣、主观努力有很大的关系。岑参《范公丛竹歌并序》说:“直方郎中兼侍御史范公乃于陕西使院内种竹,新作丛竹诗以见示美。范公之清致雅操,遂为歌以和之。”诗人把种竹、爱竹、咏竹看成是清致雅操,可见赏竹已成为唐代作家审美情趣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气象。以竹为歌咏、吟达的对象的主要原因还在于竹能够形成一个竹环境,激发诗人的诗兴,激活作家的心理审美结构使之发生运动,引发审美创造。

唐代诗人李中的《庭竹》说:

筛月牵诗兴,笼烟伴酒杯。南窗睡新起,萧飒雨声回。

美丽的月色透过竹林,随风摇曳,像筛子似的几何图案牵引出诗人的诗兴。望着轻烟漫雾的竹林,端起酒杯仔细的欣赏。也许是新睡初起,梦中听到的竹声雨声还在耳边荡漾。

晚唐诗人贾岛在《题郑常侍厅前竹》五首之一说:

绿竹临诗酒,婵娟思不穷。乱枝低积雪,繁叶亚寒风。

这位以瘦峭苦吟著称的诗人,面对绿竹美酒,冰天雪地也不在乎,竟然诗兴无穷,滔滔不绝,可见竹对于诗人的创作激活的魅力是很大的。宋代的刘克庄在《种竹》诗中也表示了类似的看法:“借居未定先栽竹,为爱疏声和薄荫。一日暂无能鄙吝,数竿虽少亦萧森。窗间对了添诗料,郭外移来费俸金。自笑明年何处在,虚檐风至且批襟。”刘克庄喜欢竹的声响和清荫,因此他不惜用俸金去买竹载竹,然房子还是借的。“添诗料”说明竹不仅能够引发他的诗兴,还是作诗的材料,道出了诗人爱竹的秘密。

咏竹文学的审美范畴与类型特征

一、自然形态美与魅力

咏竹文学的文体有赋、赞、帖、诗、词、颂等多种。历代咏竹作品有400多首篇。对竹的赞美,包括自然品性、姿态、作用等的作品最多。早期写得较为出色的当推齐代王俭的《灵丘竹赋》说:

灵丘深沉,蔓竹凝荫。神根合拱,贞干百寻。振芳条于昆岳,敷绿采于高岑。沿淮海而蔚映,带沮漳而萧森。志东南而擅美,在淇卫而流音。方灵寿而均茂,仪菌柱而成林。若乃青春受谢,九野舒荣。绿萍齐叶,白芷抽萌。干抽葱而特秀,条擢颖而垂英。霜敫镜于原隰,本衰疏于郊阡。翠叶与飞雪争采,贞柯与层冰竞鲜。

文章从叶英荣干等方面对竹的自然美进行了全面的描绘,在动态和非时的环境下,竹依然舒荣流彩,风姿万千,非草木可比,处淇卫而流音,在东南而擅美,把竹的美感好处表现得淋漓尽致。绿竹的生命力历来是作家咏竹表现的重点。刘宋时谢庄的《竹赞》开篇既称“瞻彼中唐,绿竹猗猗。贞而不介,弱而不亏。”宋代石延年的《竹林》说:“擢翠向人孤,潭潭省署虚。”梅尧臣《悬署丛竹》诗说:“袅袅幽亭竹,团团自结丝。寒生绿尊上,影入翠屏中。”《雨中移竹》说:“欲分溪上荫,聊助池边绿。”《拟水西寺咏阴崖竹》:“莫言霜雪多,终见绿有余。”几乎所有的咏竹作品都注意绿的颜色,把它看作是生命的象征和标志。有些作家爱竹成癖,历年不衰。唐代诗人杜甫《营屋》诗说:“爱惜已六载,兹晨去千竿。萧萧见白日,汹汹开奔湍。”中唐诗人李涉《葺夷陵幽居》说:“从来爱物多成癖,辛苦移家为竹林。”王建则说:“乞取池西三两竿,房前栽着病时看。亦知自惜难判割,犹胜横根引出阑。”(《乞竹》)爱竹至乞,以疗病体,可见竹几乎成了诗人的生命依托了。还有如特写镜头,就竹的某一点来写的。隋代萧大圜撰有《竹花赋》说:“花绕树而竞笑,鸟遍野而惧鸣。”“洛下七贤,湘滨二女,倾翠盖之踟躇,泛莲舟之容与。”在百鸟的歌唱声中,无数竹花露出醉人的笑靥。那阮籍等竹林高士,那湘水边多情的女神皆与竹同舞,境界、神采全出。不仅竹林七贤,唐代的李白等爱竹作家亦被称为竹溪六 逸 。人们写竹,并没有放过竹的生长过程,写新竹尤其是写竹笋的作品也比较多。专写竹笋的作品也比较多。专写竹笋的作品在唐诗中即有李颀的《篱笋》《双笋歌送李回兼呈刘四》,白居易的《食笋》,李商隐的《初食笋呈座中》、徐夤的《笋鞭》等等。像白居易的《食笋》写得还很有味道:

此州乃竹乡,春笋满山谷。山夫折盈把,抱来早市鬻。物以多为贱,双钱易一束。置之炊甑中,与饭同时熟。紫箨拆故锦,素肌劈新玉。每日遂加飧,经时不思肉。久为京洛客,此味常不足。且食勿踟躇,南封吹作竹。

白居易的诗浅易而有情趣。叙述了他在竹乡食笋的心情和感受,味和馋是该诗的筋。通过与肉相比,与京洛相比,强调食笋是一种很美的精神享受。末了一句更是神来之笔,把食笋的时令性和紧迫感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了。事实上在京师也不是没有笋,只是价格昂贵,一般人吃不起罢了。同时,荒年时竹笋救过很多地方很多人的命,这在地方志中屡有记载。不过那不能说是咏笋文字,而是历史实录。

二、竹的生命力与美的环境建构

新竹和种竹也是咏竹文学表现的内容之一。如韩愈就有《题新竹》、白居易有《养竹记》,杜牧有《栽竹》、方干有《题新竹》诗等。也有咏不同种类竹的。如晁补之有《竹堂记》即为赞美巨竹之作,乔琳有《慈竹赋》即写慈竹,刘宽夫亦撰有《 竹记》、刘长卿写有《斑竹岩》、宋之问作有《绿竹引》诗等。还有大量的玩竹诗题的作品。如施肩吾有《玩友人庭竹》等。怜竹的作品亦不少。孔武仲有《惜竹》诗。古人对于竹的自然美予以广泛的关注和赞赏,因此留下了大量的咏竹作品。

在古代大量的咏竹文学作品中,作家不仅写竹,也注意到由竹构成的环境的和谐之美与共同美。王维的《山居秋暝》诗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虽然已是秋季,芳华俱歇,但在月光下,松竹依依,浣女喧笑,就是王孙留在这里又有何不可呢?月光是背景,具有生命,还有色彩,所以在咏竹的作品中最受青睐。松竹是生命的主体,和清泉、渔舟构成和谐的动态的画面,又与遥远的月亮相连,形成非常广阔的空间。在这种超凡、清幽、高雅世界里,欢笑的浣女让人想到西子,但是她们的自由自在又岂能是西子比了?红尘滚滚,王孙当然也要流连忘返了。八句诗有将近一半写竹,不能不说写竹是这首诗成功的重要原因。如果不是写竹而是写荆条,那么会让人想起什么呢?

宋代的王禹偁在《竹楼记》中说:

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陶瓦……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闲辽夐 ,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于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楼在山水之间,十分幽静。但是随着山光水色的变化,竹楼便姿态万千了。在夏日急雨中,它像瀑布中的奔流;冬天雪猛的时候,又如一片妍雪。水声、玉声、歌声、棋声、矢声争相亮美,景移情涌。竹楼显示出静态的幽闲美,动态的和谐美,社会的文化美。至于竹制品和环境的和谐变化,更是美不胜收。

三、竹的文化精神和品格形象

在咏竹文学中,自然美之外,人们也很重视竹的人文美和品格精神的表现。明代的何乔新《竹坡记》说:

古之君子于物无所好,其有所好者,概有取尔也。陶元亮之好菊,宋广平之好梅,牛奇章公之好石,彼其有声色臭味之可好哉!概有所取焉耳。竹之为物,非有梅菊之芬芳,非若石有瑰 琦之观。今吾种竹如是之多,而且以自号者,心与之,契而有所取尔。今夫春阳方动,群卉纷敷,而吾竹淡然自若,有若守道君子,利禄不能动其心者,伯夷之清,徐孺子之介,概有类焉。及乎穷冬冱寒,万木摧折而吾竹挺然特立,有似忠臣烈士,刀锯不能夺其志者,颜常山、张雎阳 忠节,概有类也……静对吾竹,犹仿佛见君子之风。屈子颂菊有曰:“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吾之于行犹屈子与竹也。唯学间过,予道其言 ,且请为之记。……世之好竹者,取其中虚外直而已。而子之好竹乃有出于虚直之外者,岂寻常之见所及哉!遂为之记。

何乔新用铺陈的方法说明屈原爱菊、陶潜爱菊、宋广平爱梅、牛僧儒爱石皆是有所取示。自己则爱竹的君子风度,取名同化,契心神许。认为竹淡泊名利,行比伯夷、徐孺子;不畏险恶,挺然特立,犹似颜真卿、张巡。竹自然是贤人君子了。从《竹坡记》看,竹的社会属性主要由竹的自然属性派生而来,一般用比兴、象征方式。最常见的就是把竹比作君子,其次是赞美竹的高雅情操,再是推崇竹的贞烈精神,甚者比做儒家的大丈夫或塑造成隐者形象。

称竹为君子大约是从唐代开始。白居易撰有《养竹记》、刘岩夫写过《植竹记》,李程也有《竹箭有筠赋》。

其中白居易《养竹记》说: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数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见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 则思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白居易把竹如贤人之比,根据竹的根固、性直、心空、节贞的特点拟君子的树德思善、立身中庸、体道虚受、立志砥砺等类型品格。指出这是人们爱竹树植的原因。贤人君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树立的道德典范,在唐代的文化重建与提升中成为时尚。竹在自然美以外,与贤人志士同化,也是象征,当然就广为人们所爱了。

刘岩夫在《植竹记》中说:

君子比德于竹焉。原夫劲本节坚,不受霜雪,刚也。绿叶萋萋,翠筠浮浮,柔也。虑心而直,无所隐蔽也。不孤根以挺耸,必相依以森秀,义也。虽春阳气王,终不与众木斗荣,谦也。四时一贯,荣衰不殊,恒也。垂蕡实以迟凤乐,贤也。岁擢笋以成干业,德也。及乎将用,则裂为简牍。于是写诗书篆象之辞,留示百代,微则圣哲之道而坠地不闻矣。后人又何所宗与?至若镞而箭之,插羽而飞,可以征不庭,可以除民害。此文武之兼用也。又划地而破之,为篾席敷之于宗庙,可以展孝敬。截而穴之为篪、为箫、为笙、为簧,吹之成虞韶,可以和神人。此礼乐之并行也。夫此数德可以配君子。”

刘岩夫把竹看成是君子,然后进行类型化的分析。品性分为刚、柔、直、义、谦、恒、贤、德几个方面,用途分为简牍、军械,以张文武之道。又可为席尽孝,截穴为器成虞韶,和神人,礼乐并行。竹成为人类君子的模范和典型,成为传统道德文化的图解,可以说将竹的人文化发挥到理想的极致。但像白居易、刘岩夫的文字毕竟不多,更多的是赞赏竹的某一方面的特点。苏轼《于潜僧绿筠轩》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把竹看成是高雅之物。陈代张正建《赋得山中翠竹》说:“修竹映岩垂,来风异夹池。复涧藏高节,重林隐劲枝。”美其高劲枝节。《赋得阶前嫩竹》说:“欲知抱节成龙处,当于山路葛陂中。”亦美其高节。唐代卢照邻《临阶行》、张说的《答李伯雨桐竹》、王维的《竹里馆》、韩愈的《竹洞》、苏轼的《次韵子由绿筠堂》皆是这类的作品。苏轼还把竹比成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御史。其《御史台竹》说:

今日南风来,乱吹庭前竹。低昂中音会,甲刃纷相触。萧然风雪意,可折不可辱。

风霁竹亦回,猗猗散青玉。故山今何有,秋雨荒篱菊。此君知健否?归扫南轩绿。

苏轼把竹与篱菊对比,写成出世者,具有强烈的战斗意识,可折不可辱,是把竹与御史对象化以后的希望和赞美。而更多的是把竹看成是隐者而非出世者。

四、竹和隐逸生活

以竹为隐幽之地象征的开端者是屈原。《山鬼》诗中称簧为幽簧,且为独处。后世文人常把竹看成是失意、孤独、隐逸之所和隐者的象征。宋代刘敞《咏庭前箭竹》之二说:“非复山林意,空余霜霰姿。清风有时至,独与幽人期。”只有幽人才与竹期,可见竹是幽人之友,清幽的象征。唐人李益《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称:“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明明是竹,偏偏疑是故人,可见他十分孤独。竹是孤独的证人,也是标志。又陆希声《苦竹径》说:“山前无数碧琅干,一径清森五月寒。世人何人怜苦节,应须细问子由看。”把竹林看成是清寒之地,认为爱怜苦节的只有古代大隐者许由,可见竹就类似于隐者了。

五、竹和感情寄托

借竹写意,寄托某种情感,表现其用途,也是咏竹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用竹来表现爱情或思念,在咏竹文学中十分习见。著名的是斑竹。斑竹原是有斑纹的竹,但自神话把它牵到说话中,竹就成了爱情之物了。而情是文学作品中的永恒的主题,所以写二妃斑竹的作品就叫多些,或写相思,或抒惆怅,或写遗憾。唐·蒋防《湘妃泣竹赋》:

昔帝舜之南巡不回, 翳二妃兮心伤已摧。对三湘之遥兮积水无际,望九疑之作兮愁云不开。郁丹诚而饮恨,攀绿筿以兴衰……乍洗龙吟之管,兮兮斓斒绕节如交凤食之丛。

这是一篇寻常的故事叙说,老调重弹,确然没有什么新意。唐人刘长卿写有《斑竹》《斑竹岩》诗。后者说:“苍梧在何处,斑竹自成林。点点留残阳,枝枝寄此心。”表现一种伤感情绪,也属平常。不过,作家往往喜欢写这类题材的作品。

其次,寄托政治理想。《诗经》中的用竹诗语已开寄托政治理想写作之先河。又唐代诗人温庭筠《春尽与友人入裴氏林探渔竿》诗说:“倚仗息憩倦,徘徊念微暄。历寻婵娟节,剪破苍筤根。”温庭筠仕途舛曲,他希望的是得到节旄,步步高升,钓得政治地位。又罗邺《竹》诗说:“报节不为霜霰改,成林终与凤凰期。渭滨若更征贤泪,好作渔竿系钓丝。”徐夤《钓丝竹》说:“蚕妇非尧女,渔人是子由。湖边旧裁处,长映读书楼。”子由、姜尚、苏武、淇竹等等皆成了作家表达政治欲望的信号诗语。

六、竹和盛世气象

竹在咏竹文学中也被用来表达人伦关系和盛世气象。

唐人阙名《慈竹赋》说:

广汉山谷有竹名慈,生必向内,示不离本。修茎巨叶,攒根沓柢。从之大者或至百千株焉。而萦结逾乎咫步,好事君子徙为阶庭之玩焉。……若乃宗生族茂,天长地久,万根争盘 ,千株竞纠,如母子之钩带,似闺门之悌友。

文章以竹比人伦关系,打扮成慈祥的模样,成为感情的纽带。传言凤栖梧桐,以竹为食,所以竹有时又和凤一样,成为盛世气象,蕴涵吉祥。比较早的是《韩诗外传》卷8说:“凤乃止(黄)帝东园,集帝梧桐,食帝竹实,没身不去。”

任昉在《静思堂秋竹赋》中说:

静思堂,连洞房。临曲沼,夹修簧。竹宫丰丽于甘泉之右,竹殿弘敞于神嘉之傍。绿条发丹楹,翠叶映雕梁。入房扫文石,傍檐拂象床。常剩偶兰桂,结实植凤凰。逢性与之至道,偶斯文之在兹。欢柏梁之有赋,恨相如之异时。

赋借竹林、竹楼赞美连属的色彩与品格,认为竹是文章的源泉,是太平盛世的象征。唐人许敬宗的《竹赋》也说:“望威风而来仪”。圣贤览赏、太平盛世是竹文化的高雅富贵的两个基本特征。唐太宗《赋得临池竹》诗说:“贞条障曲砌,翠叶贯寒霜。拂牖分龙影,临池待凤凰。”亦表达了同样的审美理想。又柳宗元《巽公院苦竹桥》说:“檐下疏篁十二茎,襄阳从事寄幽情。只应更使伶伦见,写尽雌雄双凤鸣。”似又把竹引发成性情和谐,寄情述怀的对象。

七、其它概说

中国古代的作家有时还以竹自比,借竹说出自己的喜怒哀乐,因此又引出系列悼竹、惜竹的作品。传言释迦牟尼布道时曾捐出自己的竹园,所以后人又称他为竹园生,佛与竹亦演绎出丰富的文化。但中国古代的咏竹文学涉及到宗教时还没有见到这方面的典型材料,大多只是赞美佛寺道观的竹长得好,幽静宜修,没有涉及到佛教道教的精神。竹的作用,包括竹制品在竹文学中所占比重较大,也比较广泛。大致分为建筑用具有栋梁椽瓦等,生活用品有扁担篱笆碗筷玩具,装饰用品有笄簪等,生产工具有叉竿、钓干等,艺术用品有乐器种种等,战争工具有各种武器,饮用方面亦有多种如食笋、饮料等。不过这些文字多是多,但文学性不是很足。

作者:黄震云,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责编:谢君

制作:甄桢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