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原著第九十九回中,历数九九八十一难,却把金蝉遭贬作为第一难。可见取经任务前后至少已持续了十世,恐怕有五六百年之久了!而在第八回中,沙僧也说曾有几次取经人到达流沙河东岸,可都被他吃掉了,流沙河鹅毛都浮不起来,可那九次取经人的头颅却不沉底,后都被沙僧串起来,当装饰品挂在脖子上了!
这说明在由其他人负责的前九次取经中,都无一例外地惨遭失败了,可见取经任务难度之大,这一点,恐怕整个西天世界都是无人不知不人不晓的!
在此情形之下,没本事的,谁还敢站出来?以观音的威望和能力,此时她肯出面担当大任,自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所以如来佛祖才会说出上面一番话!
观音一向谨慎,此时又趁机向佛祖要政策和支持!
如来道:
“这一去,要踏看路道,不许在霄汉中行,须是要半云半雾;目过山水,谨记程途远近之数,叮咛那取经人。但恐善信难行,我与你五件宝贝”,“这袈裟、锡杖,可与那取经人亲用。若肯坚心来此,穿我的袈裟,免堕轮回;持我的锡杖,不遭毒害”,“此宝唤作‘紧箍儿’;虽是一样三个,但只用各不同。我有‘金紧禁’的咒语三篇。假若路上撞见神通广大的妖魔,你须是劝他学好,跟那取经人做个徒弟。他若不伏使唤,可将此箍儿与他戴在头上,自然见肉生根。各依所用的咒语念一念,眼胀头疼,脑门皆裂,管教他入我门来。”
袈裟和锡杖就像汉朝苏武的节杖一样,是表示身份的。西来途中,只要唐僧手持锡杖或身穿袈裟,那就等于告诉别人有如来罩着他呢!这样稍有层次的大仙大神就会有所忌惮,掂量掂量的,轻易不会公开对唐僧下手,这样遭遇毒魔的层级就会低了很多,难度也会有所降低,这是声威上的支持!
而三个箍,本身就是至宝,但最后只有一个被观音用在了取经人团队中,其他两个都被她挪来私用了(紧箍收了黑熊精,做守山大神;金箍收了红孩儿,做善财童子)!
另外,三个箍,也暗示给了三个体制内的编制,可众所周知,取经人团队中,除了唐三藏(内定人选,第五十七回,沙僧对六耳猕猴说,若不得唐僧去,哪个佛祖肯传经给你?),算上龙马,还有四个人呢?怎么会是三个编制呢?
从《水帘洞中谍影重重》一篇,再加上最终孙悟空封斗战胜佛等情况中完全可以推测出,其实,唐僧和孙悟空两人都是内定的(八戒的悟能以及沙和尚的悟净,这两个法名,很显然都根据猴子的悟空而来),而猪八戒、沙和尚,小白龙这三个才是观音自己能选定的取经成员!
再说金蝉子,其实他轮回转世就是完成弘法传经的佛门任务!
那第十世金蝉子需要具备那些条件呢?当然是第十一回中所说的要根源好,德行又高!所谓根源好就是必须出身名门;德行高就是必须要从小出家,熟悉佛家典籍,信心正果!
西游记电视剧中 陈光蕊夫妻4
可出身名门又如何还能从小出家呢?哪个名门世家会心甘情愿的舍弃自己的男性继承人?但又必须是这样的出身,如此一来,就注定了金蝉子第十世(玄奘)父母命运的悲剧!
附录篇中,玄奘父亲状元陈光蕊,母亲殷温娇(丞相殷开山之女)在上任途中遭难就是意料中的事了!
这样一来,小江流儿就能自小在金山寺中修行了,那前面两个问题就都完美解决了!
现在我们来看,观音菩萨是否具备完成这些安排的能力?
首先,转世轮回归地藏王菩萨管,那十世金蝉子投胎的事自然就好办了!而观音手下有木吒,二十四路金甲诸天,龙女,白鹦哥等法力高强的手下,谁都可以变成水贼刘洪?我个人觉得木吒就很合适,那第一步就完美解决了。
然而只做这些还远远不够,西天路途遥远难行,恐怕单凭个人虔诚的信仰,是不足以真正坚定西天取经的决心的,那在南赡部洲社会中,还有哪些力量可用?而最终能起决定性作用的,到底又是什么力量呢?
经过一番考察和调研,最终唐太宗李世民进入了观音菩萨的视线,因为他正是伦理社会中最为强大的力量,尤其陈玄奘的父亲、外祖父还在体制之内!
证据一:第十二回中,
玄奘徒弟说:“尝闻人言,西天路远,更多虎豹妖魔。只怕有去无回,难保身命!” 玄奘道:“我已发了洪誓大愿,不取真经,永堕沉沦地狱。大抵是受王恩宠,不得不尽忠以报国耳。我此去真是渺渺茫茫,吉凶难定!”
证据二:第十三回中,
法门寺诸僧有的说水远山高,有的说路多虎豹;有的说峻岭陡崖难度,有的说毒魔恶怪难降。三藏拑口不言,但以手指自心,点头几度。众僧们莫解其意,合掌请问道:“法师指心点头者,何也?”三藏答曰:“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我弟子曾在化生寺对佛设下洪誓大愿,不由我不尽此心。这一去,定要到西天,见佛求经,使我们法轮回转,愿圣王皇图永固。”
但唐太宗李世民毕竟是东土上国的天命皇帝,如何才能让他心甘情愿的配合呢?这就需要把唐太宗所关注的核心利益与陈玄奘西天取经这两件事变成利益攸关的因果关系!
那唐太宗的核心利益到底是什么呢?第一是大唐的江山,第二是他个人的寿命!事情到此,一场好戏开始了!
第九回开篇,一个樵夫和一个渔夫两人闲聊,渔夫临别的一句话被巡河的夜叉听去,
“你是不晓得。这长安城里,西门街上,有一个卖卦的先生。我每日送他一尾金色鲤,他就与我袖传一课。依方位,百下百着”
这话让泾河龙王既觉恐怖又十分震怒。
《西游记》电视剧中 泾河龙王
泾河龙王因此变身上岸,进长安城与卖卦的袁守诚打了一个赌,结果因私自克扣了降雨的点数,违了玉帝敕旨,犯了死罪!谁知这死罪竟然由人曹官魏征负责监斩(当初小白龙犯了死罪,可是要直接在天宫的剐龙台上处斩的),因为魏征是唐太宗殿下的臣子,所以袁守诚建议泾河龙王去求唐太宗!
结果魏征将泾河龙王一梦而斩,于是产生了纠纷,大唐皇帝应该君无戏言,可是这回却说了不算,所以泾河龙河直接告到阴曹地府,并要求三曹对案!这样一来,就有理由把唐太宗拉进地府了!
以上过程中,如渔夫、樵夫以及袁守诚等人都可控,但却需要泾河龙王做出极大牺牲,他要付出自己的生命!
泾河龙王如何能同意呢?
第四十三回,在黑水河,孙悟空去西海龙宫求救兵救唐僧,西海龙王说:
舍妹(泾河龙王的妻子)有九个儿子,那八个都是好的。第一个小黄龙,见居淮渎;第二个小骊龙,见住济渎;第三个青背龙,占了江渎;第四个赤髯龙,镇守河渎;第五个徒劳龙,与佛祖司钟;第六个稳兽龙,与神宫镇脊;第七个敬仲龙,与玉帝守擎天华表;第八个蜃龙,在大家兄处,砥据太岳。第九个就是占据黑水河的小鼍龙,因其年幼,才无甚执事,自旧年着他居黑水河养性,待成名,别迁调用!
在《西游记中你所不知道的悲惨的龙族》一篇中,我们知道,第二等级江河湖的龙王要给后代安排工作是极难的!但泾河龙王为什么九个儿子都有了很好的安排,甚至比他位置还好,凭什么?
这恐怕单单依靠西海龙王妹夫的身份是做不到的,那么只能是泾河龙王参与了观音菩萨的布局,以生命换取了自己龙子龙孙的前途,这也是小鼍龙占据黑水河神府又不怕黑水河神告状的底气所在(不知小白龙被西海龙王状告忤逆之事是否与此有关联)!
另外还有一个旁证!第十回中,十殿阎罗说:
“自那龙(泾河龙王)未生之前,南斗星死簿上已注定该遭杀于人曹之手,我等早已知之。但只是他在此折辩,定要陛下来此三曹对案。是我等将他送入轮藏,转生去了!”
既然这事是注定的,而且在唐太宗没来地府之前,泾河龙王就已经转生投胎去了,那还要唐太宗进地府干什么呢?
当然是为了吓唬他!
《西游记》电视剧中 唐太宗
唐太宗一入幽冥地府鬼门关,马上就碰到了高祖李渊,前太子李建成、弟弟李元吉前来揪打索命,然后看着崔判官轻松更改生死簿(不听话随时都能改),然后又参观幽冥背阴山后的十八层地狱,接下来是奈何桥,枉死城(他当年争霸时所杀的六十四处烟尘,七十二路草寇的鬼魂都在)!
按理说,群雄争霸时的失败者和李渊等人的鬼魂,都已经过去至少十几年了,可为何还在地府?当然是观音菩萨让地藏王菩萨有意留下来的,一切安排都是为了今天这个局!
在太宗还魂的整个过程中,地府相关人等一再劝导,
“陛下到阳间,千万做个‘水陆大会’,超度那无主的冤魂,切勿忘了。若是阴司里无报怨之声,阳世间方得享太平之庆。凡百不善之处,俱可一一改过。普谕世人为善,管教你后代绵长,江山永固”
话都说到这个地步了,唐太宗还有别的选择吗?
这也是第十一回中的廷议时,为什么明明傅弈说的很有道理,而萧瑀理屈词穷又强词夺理(直接人身攻击),可唐太宗却大力支持萧瑀,而且一向从谏如流的唐太宗,竟强行下诏举办“水陆大会”,并颁旨敢毁僧谤佛者,断其臂!这时正是有所求之时,还能让人说佛祖菩萨的坏话吗?
至此,陈玄奘和唐太宗就联系到一起了!
唐太宗任命陈玄奘为左僧纲、右僧纲、天下大阐都僧纲,并择定良辰吉日,开演经法!
《西游记》电视剧中 观音菩萨
“水陆大会”七日正会时,观音菩萨和木吒终于来到会场,无端打断了佛事。唐太宗看在之前赠送袈裟和锡杖的情面上(都是布局),没有直接拖出去斩首!观音对唐太宗说:
“你那法师讲的是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升天,只可浑俗和光而已!我有大乘佛法三藏,可以度亡脱苦,寿身无坏。”
说完观音菩萨就带着木叉(木吒),飞上高台,踏祥云直至九霄,现出救苦原身,托了净瓶杨柳。左边是木叉惠岸,执着棍,抖擞精神。
太宗正色喜问道:“你那大乘佛法,在于何处?”
菩萨菩萨回答:“在大西天天竺国大雷音寺我佛如来处,能解百冤之结,能消无妄之灾。”观音菩萨都现身说法了,告诉你现在开的水陆大会没有用,必须要先取得大乘佛经,才能解决你的问题。
唐太宗会不信观音菩萨说的话吗?此时他只能先派人去将大乘佛经取回,再来解决自己的问题了!唐太宗当众问,谁能为他把经书取回来?
你说此时此刻陈玄奘还有的选吗?只能硬着头皮答应!
唐太宗毕竟是政治家,况且此事关乎自己的切身利益,所以他当即就与陈玄奘拜了把子,结为兄弟,将此莫大的皇恩赐给了陈玄奘,手段不可谓不高明!
旁证还有第十三回:唐三藏为刘伯钦之父念了超度经文(这时他还没取回大乘佛经呢)
却说刘伯钦父亲之灵,超荐得脱沉沦,鬼魂儿早来到东家宅内,托一梦与合宅长幼道:“我在阴司里苦难难脱,日久不得超生。今幸得圣僧,念了经卷,消了我的罪业,阎王差人送我上中华富地、长者人家托生去了。你们可好生谢送长老,不要怠慢,不要怠慢。我去也。”
前面观音明明说,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升天,为什么这里又可以了呢?
再有第九十八回,唐三藏师徒共求取了三十五部佛经,其中《金刚经》《法华经》在第十三、第二十一回,第二十五回,第八十一回等回目中都曾出现过,这是否说明大乘佛法早就传播过,只是传播不广而已,或者也可能是弘法传经的其他尝试遗留下的成果?
总之,作为第十次西天取经的主要负责人,在陈玄奘决定去西天取经的整个过程中,观音展示出了异常强大的布局能力,不愧为灵山第一布局高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